欢迎访问郑州市中医院官方网站!
首页 > 科普知识 > 养生科普

【节气养生】谷雨将至,中医教你接住春天最后一场“健康雨”

时间:2025-04-19    浏览量:49次

1.png

谷雨(2025年4月20日)作为春季最后一个节气,带着“降水生百谷”的使命而来。此时气温攀升、降雨增多,这些变化不仅滋养田间新苗,更符合人体“阴阳交接、脏腑调适”的关键节点。

中医认为,谷雨的“湿”是天地馈赠的“润”,却也暗藏“困脾”的隐患——脾主运化水湿,湿邪过盛易致“脾失健运”,出现头重如裹、食欲减退、大便黏腻等不适。因此,顺应节气养生的核心在于“借水润之性,行护脾之术”。

饮食调养:

给脾胃撑把“祛湿晴雨伞”

健脾和胃 给脾胃“除除湿”

谷雨时节湿气重,饮食宜选择健脾利湿的食材,如薏米、赤小豆、山药、茯苓等,可煮粥或煲汤。同时,当季野菜如香椿、春笋可清热解毒。

2.png

清热疏肝 给肝脏“降降火”

春季肝火易旺,可多吃菠菜、芹菜、芦笋等清肝泻火的蔬菜。

饮食禁忌:避免肥甘厚味(如油炸食品、甜腻糕点),以防湿热内生;减少冷饮、冰品,以免损伤脾胃阳气。

生活起居:

在“升发”与“沉降”间找平衡

夜卧早起,与日俱兴

3.png

宜6:00—7:00起床,晨练以太极拳、八段锦等柔缓运动为主,促进阳气生发;晚睡不宜超过23:00,以养肝血。

适度运动,微汗排湿

4.png

选择散步、慢跑等温和运动,以“微微汗出”为度,避免大汗耗气。运动后及时擦干身体,防止湿邪侵袭。

防潮防寒,警惕过敏

潮湿天气需保持居室通风,衣物被褥勤晾晒。过敏体质者外出应戴口罩,避免接触花粉、柳絮,归家后可用生理盐水清洁鼻腔。

中医养生:

把“节气智慧”放进家庭药箱

穴位按摩:全家适用的“祛湿快捷键”

5.png

孩子(脾虚易积食):捏脊疗法——从尾骨至大椎,捏提脊柱两侧皮肤,每日1-2次,每次5-7遍,激发督脉阳气,改善食欲。

成人(久坐易疲劳):拍打“胆经”——站立时手握空拳,从大腿外侧(环跳穴到阳陵泉穴)自上而下拍打3分钟,助肝胆疏泄,解春困秋乏。

老人(寒湿易腰痛):艾灸“脾俞+肾俞”——取俯卧位,艾条悬灸两穴各15分钟,至皮肤潮红,温补脾肾之阳。

情志调摄:给情绪“除湿气”

6.png

谷雨湿气易“困脾伤神”,导致情绪低落、注意力不集中。可以试着:

清晨开窗嗅香:在阳台摆放薄荷、迷迭香等香草,深吸气时想象“清新之气进入脾胃,浊气随呼气排出”。

午后晒背15分钟:背对阳光(避开正午强光),让督脉接受光照,中医认为“背为阳,腹为阴”,晒背能激发阳气,改善抑郁倾向。

避坑指南:

这些“谷雨养生陷阱”可别踩!

7.png

盲目“排毒”反伤脾:网传“谷雨断食清肠”不可取,过度节食易致脾胃气虚,反而加重湿气。

湿重即服“清热药”:舌苔白腻、怕冷者属“寒湿”,需用砂仁、豆蔻等温化,而非黄连、黄芩等苦寒药。

忽略“运动后保暖”:运动出汗后需及时擦干,避免吹空调或穿湿衣服,以防“外湿”趁毛孔张开入侵,导致头痛、关节痛。

写在最后

谷雨的雨,是天地馈赠的“天然药引”,落在田里,是禾苗拔节的号角;落在身上,是护脾祛湿的信号。

从一碗健脾粥到一次晒背,从一场八段锦到一次穴位按摩,中医的智慧从来都藏在生活的细枝末节里。愿这个谷雨,我们都能借自然之力,润脾胃、疏肝气、养心神,让身体如春日沃土般“清润不浊,生机盎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