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郑州市中医院官方网站!
首页 > 科普知识 > 养生科普

【节气养生】处暑至,秋意浓,中医教你如何“收”与“润”

时间:2025-08-22    浏览量:70次

“离离暑云散,袅袅凉风起。”当清晨的风带来第一丝清爽的凉意,当午后的阳光不再那般酷烈,我们迎来了秋季的第二个节气——处暑。

微信图片_2025-09-08_154316_469.png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有云:“处,止也,暑气至此而止矣。”“处”字,意为终止、躲藏。处暑,标志着炎热的暑天即将正式结束,天气开始由热转凉,进入“秋燥”当令的时节。在中医天人相应的理论体系中,人体的生理活动必须顺应自然界阴阳的消长变化。因此,处暑养生,关键在于两个字:“收”与“润”。


一、处暑养生之首务:收敛神气,安定心志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这是自然界的规律,也是养生的大道。处暑时节,自然界的阳气开始从“夏长”的盛大状态转向“秋收”的收敛状态。人体也应与之相应,将向外宣散的神志和气血慢慢收回,为接下来的“冬藏”打下坚实的基础。

微信图片_2025-09-08_154323_053.png

精神调养:秋内应于肺,肺在志为悲(忧)。秋风萧瑟,草木凋零,人容易产生凄凉、忧郁、烦躁的“悲秋”情绪。因此,处暑后要特别注意精神调养,保持内心宁静,情绪乐观。可以多登高望远,参与一些轻松愉快的活动,避开肃杀之气,让心胸开阔。避免过度兴奋或悲伤,以防神气外泄,耗伤津液。

起居作息:应遵循“早卧早起,与鸡俱兴”的原则。早睡,以顺应阳气的收敛;早起,则能使肺气得以舒展,防止收敛太过。一个高质量的睡眠,是秋天最好的“补药”。


二、处暑饮食之核心:滋阴润燥,少辛增酸

“处暑”之后,“秋燥”逐日显现。中医认为,燥邪最易损伤肺津,导致人口干、唇干、鼻干、咽干、皮肤干、大便干结等。因此,饮食调理的重心必须从夏天的清热利湿转向滋阴润肺。

首选食材:

果蔬类:梨、葡萄、石榴、甘蔗、荸荠、银耳、百合、莲藕、山药。这些食物味甘多汁,是天然的“润燥佳品”。尤其是梨,生吃可清肺热,熟吃可滋肺阴,堪称秋季水果之王。

微信图片_2025-09-08_154325_421.png

汤粥类:多喝粥和汤羹,既能补充水分,又能健脾益胃。百合银耳莲子粥、沙参玉竹老鸭汤、雪梨川贝冰糖盅等都是极好的选择,能有效对抗秋燥。

微信图片_2025-09-08_154328_405.png

饮食原则:

少辛:减少生姜、大蒜、辣椒、花椒等辛辣食物的摄入。因“肺主辛味”,辛味发散,过多食用会助肺气亢盛,进一步耗伤津液,且“金克木”,容易伤及肝气。

增酸:适当多吃一些酸味水果,如山楂、葡萄、柚子等。酸味能收敛肺气,顺应秋季的收敛之气,起到生津止渴的效果。

微信图片_2025-09-08_154331_677.png

慎食瓜果:民间有“秋瓜坏肚”之说。西瓜、甜瓜等寒性瓜类,处暑后应尽量减少食用,以免损伤脾胃阳气,导致腹泻。


三、处暑运动之要义:动静相宜,保津养液

秋高气爽,是开展户外运动的大好时机。但由于秋季主“收”,运动养生不宜像夏天那样大汗淋漓,以免津液过度流失,加重秋燥。

选择温和项目:推荐慢跑、快走、登山、太极拳、八段锦、瑜伽等较为和缓的运动。运动到微微出汗、身心舒畅的程度即可。

微信图片_2025-09-08_154334_165.png

把握最佳时间:最好选择在清晨或傍晚,此时气温适宜,空气质量较好。运动后应及时擦干汗水,切勿穿着湿衣吹风,防止感冒。


四、处暑防病之重点:保暖避寒,防燥邪入侵

处暑时节,天气变化无常,常有“一天有四季”之说。此时阳气渐衰,阴气渐长,早晚温差大,是感冒、咳嗽、过敏性鼻炎、肠胃病和关节炎的高发期。

“春捂秋冻”有讲究:“秋冻”是为了让身体逐步适应寒冷的刺激,增强御寒能力。但切不可过度,尤其是老人、儿童和体质虚弱者,早晚出门应随时备一件外套,注意腹部、背部、关节和脚部的保暖,切勿贪凉。

保持环境湿润:如果室内空气过于干燥,可使用加湿器,或经常拖地,或在室内放一盆水,以缓解燥邪对人体的侵袭。


推荐一味处暑养生小食方:百合杏仁粥

材料:鲜百合50克(或干百合20克),甜杏仁10克,粳米100克,冰糖适量。

微信图片_2025-09-08_154336_989.png

做法:将所有材料洗净,一同放入锅中,加水煮至粥成,加入冰糖调味即可。

功效:润肺止咳,清心安神。非常适合处暑后食用,能有效缓解秋燥引起的干咳和心烦失眠。


结语

处暑,是夏的落幕,也是秋的序曲。在这个夏秋交替的转折点上,让我们顺应天时,用心践行“收”与“润”的养生智慧,收敛神气,滋阴润燥,安稳地迎接一个天朗气清、身心俱爽的金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