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郑州市中医院官方网站!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院感空间

中国感控30年:跌宕奋进 砥砺前行

今年是我国系统开展医院感染监控与管理工作30周年。近日,中华预防医学会第25次全国医院感染学术年会暨第12届上海国际医院感染控制论坛(SIFIC)联合会议在苏州召开。开幕式上,大会播放了30周年纪录片《中国感控•感动中国》,全面回顾了中国感控事业30年来的风雨历程和辉煌成就。国家卫生计生委相关负责人表示,30年来,中国感控工作始终围绕着“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的主题,从零起步,逐步走出依法、依规、科学、有序管理的道路,为保障医疗质量、维护患者安全作出了巨大贡献。


艰难起步 迅猛发展


      医院感染既是公共卫生问题,也是严重的临床问题。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外科手术种类和数量日益攀升、大量介入性和创伤性诊疗技术普遍应用;同时,肿瘤放化疗、抗菌药物、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应用日益广泛,人类疾病谱发生了显著改变,这些因素使得医院感染问题日益突出。
      据悉,我国医院感染管理从1986年起步,在各级卫生部门的领导和支持下,医院感染管理人员队伍与组织建设、工作模式与防控体系、法规制度与学科建设等从无到有,从被轻视到受到关注,再到受到重视,走过了一段不平凡的道路。谈到这段发展历程,中华预防医学会医院感染控制学会现任主任委员胡必杰感慨良多。他回忆说:“1986年,原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流行病学微生物学研究所的王枢群教授在原卫生部医政司护理处严渭然处长的支持下,首次在我国成立医院感染管理的相关组织,开始全面推动中国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感控)事业的发展。1986年10月,在中丹培训中心王克乾教授的支持下,我国启动了‘中丹医院感染培训’项目,为中国培养了第一批医院感染管理人员。因此,1986年被广大感控工作者称为中国感控的历史元年。”
      胡必杰说,中国感控这30年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3个阶段:1986年~1994年,中国医院感染管理的起步阶段;1994年~2001年,中国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的探索阶段;2001年至今,中国感染预防与控制的循证感控阶段。“30年来,众多感控专家付出了辛勤的努力,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劳。为表彰他们的贡献,本次大会特别设置了中国感控终身成就奖。”


基层短板需补齐 精准感控是方向


      胡必杰说,中国感控30年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们与国际先进水平还存在不小的差距。
      近年资料显示,我国医院感染发病率仍明显高于欧美发达国家水平,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病率约为美国的5倍。胡必杰说,究其原因,部分与我国广大医务人员对现代医院感染的内涵、范畴和学科体系的认识严重不足有关系。部分人员对于医院感染的认识仍停留在传统的消毒隔离、环境微生物检测等基础感控层面,对国际上最新发展并快速推进的循证感染预防知之甚少,更谈不上推广实施。
      “目前,中国感控的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随着疾病谱的变化,一些感染性疾病的复杂程度日益增加,传统的感控措施很难发挥作用。同时,国际上感控学科发展非常快,我国感控人员在微生物知识及其应用能力、感染性疾病的识别能力、耐药菌和抗菌药物管理能力、感染防控相关的科研能力等方面,均后劲不足。另外,基层医疗资源相对匮乏,无论是基础设施还是人员配备都严重不足,一些大医院能采取的措施,基层医疗机构难以实施,导致这些医疗机构因为感染防控措施不到位而引发的严重医院感染事件时有发生。”胡必杰说。
      国家卫生计生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医疗服务体系和最大的医疗服务量,患者数量众多,地域差异大。无论是在医疗质量、医疗安全的管理方面,还是在医院感染管理和防控措施的落实方面,都存在着巨大的难度,这成为感控工作未来发展的主要挑战。
      谈到未来的发展,胡必杰说:“‘培养微生物思维,倡导精准化感控’是本届大会的主题。在以往的工作中,我们很多措施做得不错,但也有些措施经不起推敲,存在没有针对病原体特性制订对应的预防措施而导致防控过度或防控不足的情况。今后,我们需要根据不同感染病原体及其生物学特性和传播途径,实施相应的感染预防和控制措施,既要避免防控不足引发的严重感染风险,又要防止防控过度导致资源的巨大浪费,也就是精准感控。未来,我们将重点关注感控人员能力建设、专业化抗菌药物管理等方面的发展。”


告别“小米+步枪” 打造感控“黄埔军校”


      作为医院感染控制的重要防线,感染诊治与防控密切相关的医务人员,其感控意识与专业技能的高低,与患者的健康安全有着紧密联系,也同样影响着我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技术支撑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以及感染防控整体目标的实现。因此,如何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水平,建立具有抗菌药物管理及感染性疾病诊疗与防控专业能力的感控医生队伍,成为本次大会的焦点话题。专家认为,中国感控不能再用“小米加步枪”的感染病知识,去打一场现代化、高科技的“感控战争”。
      由上海市医院协会感染管理专业委员会与上海市院内感染质量控制中心联合主办、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承办、辉瑞中国支持的我国首个感控医生研修项目,即“上海市感控医生研修项目(SHIP)”于2015年4月19日在上海启动。来自上海近60家医院感染管理科、感染病科、呼吸科、重症医学科、血液科、药剂科和临床微生物学科的75名医务人员有幸加入首期研修班,接受历时一年、共八个模块的培训课程。
      “2015年,上海感控医师研修项目在上海市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来自60家医院的75位临床医生成为国内首支专业化感控医师团队。已经完成培训的学员正逐步在各医院内部发挥作用,自2016年1月至今,已经有10余名学员先后在各自医院尝试搭建院内或医院间抗感染学术交流平台,为更多临床一线医护工作者加强对感控及抗生素合理应用的认识贡献力量。一些医院,如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南院、上海第九人民医院、上海仁济医院、上海市儿童医院、上海龙华医院、第二军医大附属长征医院的工作得到项目专家团队的高度肯定。”胡必杰说。
      在2015年工作的基础上,为了进一步扩大感染防控和诊治专家队伍,上海市医院感染管理质控中心和上海市医院协会感染管理专业委员会联合山东、江苏、安徽、浙江和福建多个省级医院感染质控中心在2016年开展了“泛长三角感控医师研修项目”。培训内容主要包括医院感染和耐药菌感染相关的病原学、抗菌药物、感染性疾病诊断技术、防控、案例分析、模拟会诊等。通过8个模块,每次为期两天(两个模块)的培训,达到让这些兼职或专职的感控医师们,能负责或参与本院多重耐药菌感染防控策略和抗菌药物应用管理政策制定与实施、承担本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会诊与咨询、肩负起各类级别的耐药菌感染防控与抗菌药物管理培训及督导的最终目标。
      “希望通过这个项目的工作经验能探索出一个适合中国国情的专业感控医师培养模式,并为政府和卫生决策部门提供一个可借鉴、可复制、可操作的模型,为中国感控事业贡献力量。”胡必杰说。


凝聚行业共识 中国感控“再出发”


      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和遏制细菌耐药蔓延,已成为感控工作的基本任务。抗菌药物管理导向计划(ASP)是目前国际通行的先进抗菌药物管理机制,2015年11月,由健康报社主办、BD中国支持的“抗菌药物管理与耐药细菌防控促进项目”正式启动。该项目旨在推广国际通行的抗菌药物专业管理机制,提升临床抗菌药物使用的科学性,减少耐药细菌感染,降低院内感染发生风险。该项目专家委员会的多名专家在本次大会特设的ASP专场上进行了专题研讨,为中国感控30年后“再出发”建言献策。
      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感染病科肖永红教授说,ASP是抗菌药物专业化管理的可持续工作策略,也是抗菌药物合理使用和耐药控制的必由之路,在我国准备开展相关工作之前,需要充分吸取先进国家和地区的经验。浙江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感染管理科主任王选锭介绍说,ASP强调的是专业化管理办法,抗菌药物管理是一项涉及多学科、多部门的系统工程,就医院层面讲,涉及了管理、感控、感染、药学、临床微生物和护理等多个科室和部门,医院需要建立良好的专业化管理体系,才能实现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常态化管理。
      浙江大学附属邵逸夫医院副院长俞云松认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管理不但需要专项整治活动,更需建立长效管理机制。要实现抗菌药物临床应用长效、科学管理,需建立一支高水平的抗感染专业团队。北京协和医院感染内科副主任马小军表示,医疗机构在制订本机构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南时,应结合自身实际,突出专业化内容的同时,兼顾人性化的管理办法。
      抗菌药物专业化管理还需要加强临床微生物实验室建设。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感控科主任倪语星表示,临床微生物实验室建设是临床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基础和保障。让临床微生物实验室从“细菌室”变成真正意义的“微生物实验室或微生物科”。
      在加强自身能力建设上,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检验科褚云卓教授表示,一方面,应加强病原的快速诊断能力以及与临床间沟通与反馈能力,解决临床微生物检验流程复杂、报告周期长、标本质量低等问题;另一方面,应发挥实验室优势,加强协助院感监测的能力,积极参与临床病例会诊及抗菌药物处方点评。解放军总医院感染管理科主任刘运喜指出,应努力实现病原菌耐药监测与反馈系统化,建立符合临床抗感染需求的敏感性检测体系,发挥微生物实验室在抗菌药物合理应用和科学管理中的应有作用。

(转载自健康报)